1、法院调解员是开庭时的法官吗
法院调解员在开庭时并不是肯定是法官。针对“法院调解员是开庭时的法官吗”这一问题,大家可以明确回答:
1.调解员在调解阶段可以是法院的审判职员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开庭时肯定担任法官的角色。
2.依据国内《中国民事诉讼法》的规定,法院在对案件进行调解时,调解员确实是法院的审判职员,他们可以是一名审判员或由合议庭主持调解。
这仅仅说明了调解员在调解阶段的身份,并未直接说明他们在开庭时的具体职务。因此,大家不可以简单地将法院调解员等同于开庭时的法官。
2、法院调解的有关规定
法律快车提醒,关于法院调解,国内《中国民事诉讼法》有明确的规定。
1.第九十三条规定,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,应依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,在事实了解的基础上,分清是非,进行调解。
2.第九十四条则进一步明确了调解的主持方法,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,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,并尽量就地进行。
3.第九十五条还规定,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时,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帮助,这类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帮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。
4.第九十六条强调,调解达成共识需要双方自愿,不能强迫,且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。
3、调解员与法官有什么区别
调解员与法官在法律程序中饰演着不一样的角色,具备显著有什么区别。
1.从身份上看,虽然调解员在调解阶段可以是法院的审判职员,但他们并不势必在开庭时担任法官。而法官则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职员,负责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。
2.从职责上看,调解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,帮助他们分清是非,达成共识,解决纠纷。而法官则负责依法审理案件,查明事实真相,正确适使用方法律,公正作出判决。
3.从程序上看,调解一般是在诉讼程序以外或诉讼程序中的一种特殊解决方法,而判决则是诉讼程序的最后结果。
因此,虽然调解员和法官都是法律专业职员,但他们在法律程序中的角色和职责有着明显有什么区别。